您的位置 首页 > 炒股大神 > 我有宾客 > 读书笔记若干 冒险是很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读书笔记若干 冒险是很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散户三败,机构三胜 ■时间。散户一般有一份全职工作,炒股只是业余爱好。这就使得散户花在股票研究中的时间相对不足,平均每天不超过一小时,其中大部分时间还花在没有太大意义的盯盘上。而机…

散户三败,机构三胜

■时间。散户一般有一份全职工作,炒股只是业余爱好。这就使得散户花在股票研究中的时间相对不足,平均每天不超过一小时,其中大部分时间还花在没有太大意义的盯盘上。而机构投资者是全职投资,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研究宏观经济和公司基本面。在时间上,散户完败。

■信息。信息产生价值。金融市场每天会产生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会对股市造成一定影响。散户的信息获取渠道有限,信息获取和对信息的解读比较滞后。而机构投资者是全职工作,团队分工协作,使得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捕获信息,并及时解读信息对股价产生的影响。很多散户热衷于打听所谓的内幕消息,殊不知他们所获取的消息已经是好几手的了。在信息获取和信息解读上,散户完败。

■专业。散户往往非科班出身,没有受过专业的金融学训练,而且大多单兵作战。而机构投资者大多为公司,团队成员多是科班出身,且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宏观研究,有的负责行业和公司研究,有的负责投资,团队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散户是单兵作战,而机构投资者是团体合作,在专业度上,散户完败。

机构投资者拥有“三胜”,而散户拥有“三败”,散户不亏钱谁亏钱?

当然,并不是说没有散户能够在股市中持续赢利。民间投资高手在整体散户中的占比非常低,而且这样的人往往是发挥了自己的相对优势才持续赢利的,比如只投资自己所属行业的股票、科班出身、全职炒股等,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最后都转为职业投资人。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直接投资股市,跟送钱无异。

再聪明的人也无法制止危机

经济危机不断地侵扰世界,没人能够阻止。即便再聪明的人也不行。

1929年,华尔街股价暴跌为著名的“大萧条时代”揭开了帷幕。纵观整个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异常繁荣,乐观情绪无所不在。随着工业迅猛发展,国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美国的进口贸易额一路飙升,吹起硕大泡沫,为其后长达近十年的萧条时代埋下了伏笔。

这一幕,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日本极为相似。那时的日本气势如虹,正处于泡沫经济的巅峰状态,前景一片光明。可在泡沫破裂后,对于那些债务缠身、问题丛生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日本政府却迟迟不愿着手处理,以致一再贻误战机,最终回天乏术,令日本经济踏上漫长的衰退之路。

21世纪初,日本人称这段时期为“失落的十年”;而现在,“失落”依然在持续,已经是“失落的三十年”。重点是,未来会如何,这种“失落”还会持续多少年,至少现在没有人知道。

说起来,如果政府行动果断,本不需要经历如此长时间的“失落”:只要企业破产,就换一拨真正的聪明人接管企业。让这些人接手并重组企业的不良资产,以重建财务、降低风险,将企业重新引向健康的发展轨道即可。

遗憾的是,日本政府并没有这么做。他们非但没有把企业资产托付给聪明人处理,反而将其交到无能的人手上。正因如此,日本经济才会长期深陷衰退的泥潭,一直到今天也没有恢复元气。

美国也一样。20世纪20年代前半段,美国的问题与泡沫经济时代的日本极为相似,而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其后的巨大灾难。只不过,与日本的做法不同,当年的美国政府果断地采取了升息和平衡预算的对策。尽管这些对策在一段时间里甚至加剧了危机状态,可对那时的美国来说,除此之外别无良策。

所谓“猛药治疴”,就是这个逻辑。

没错,危机横行之时采取升息和平衡预算的做法,一定会加深人们的伤痛,进而容易引发这些做法是否有效的质疑。可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美国也曾用同一办法将经济从战争的爪痕中成功地解救出来,并孕育了其后长达近十年的经济荣景。

北欧国家的案例也极具说服力。

20世纪90年代初,被严重的经济泡沫所困扰的国家不只是日本,还有挪威、瑞典、芬兰等几乎所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那时的北欧诸国面临着银行系统不良资产飙升的困境,经济形势万分危急。可即便如此,这些国家也没有手软,而是放出了一系列大招:他们先是对经营不善的银行进行破产处理,然后把破产银行国有化,进而剥离不良资产,重组银行财务;当这些银行重新显露出生气时,他们又迅速将它们私有化,将其放归自由市场的大海,任其遨游、迎风击雨。

正是因为不怕破产、出手果断,北欧诸国的经济在极短的时间内便恢复了元气。显然,这种做法与当年日本的作为形成了鲜明对照。

历史一再证明,对那些经营失败的企业不追责反而施以援手的做法是错误的。正如日本的教训所预示的那样,该出手时不出手,贻误的将不仅仅是一时的战机,而很有可能是几十年的景气。

所谓“越怕难就会越难”“越惧损就会越损”。最初,因为“怕难”而踌躇萎缩,可事后看来,也许最初那个“难”是最“容易”的时机也说不定。

“难”如此,“损”亦如此。

历来如此。

尼克松冲击

危机时代》读书笔记,《危机时代》书摘,《危机时代》读后感

1970年,我经历了自身投资生涯中的第一次惨败。然而,这只是我个人的遭遇;而一年后发生的另一件大事,则深刻地影响乃至永久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这就是1971年爆发的,著名的“尼克松冲击”。

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发生的事。

1971年8月15日,时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突然宣布放弃金本位,停止美元兑换黄金。这番话像飓风一样瞬间震撼了全世界,特别是日本,因此被称为“尼克松冲击”。

在那之前,世界上唯一能与实物黄金做交换的主权货币就是美元。其他所有国家的货币都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由此,美元成为唯一的,世界公认的基础货币,并以此为前提催生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这就是诞生于1944年的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制”。该体制构成了战后整个世界的经济、金融发展秩序,为全世界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但是,1971年的“尼克松冲击”彻底颠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支撑世界经济最重要的梁柱崩塌了,经济和金融界一片混乱。

市场上,美元的卖盘蜂拥而至,导致美元汇率一路狂跌。由于对美贸易是日本的经济支柱,强势美元对日本经济来说不可或缺。所以为了遏制美元跌势,日本的中央银行日本银行可谓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地在市场上买进美元、卖出日元,试图干预汇率走势,可最终回天乏术,以惨败收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日元汇率一路飙升而无计可施。

顺便说一句,尼克松总统发表那篇著名的讲话中,除了宣布要放弃金本位,还表示要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这对日本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严重依赖对美出口的日本企业受此重击一片惊惶、不可终日,股市也在短时间内迅速崩盘。日经平均指数在尼克松发表讲话的短短一周后便足足跌去了四分之一。

尼克松之所以提高关税壁垒,与他对日本的看法有关。彼时,经济腾飞期的日本在对美出口方面表现得气势如虹、势不可当。这位总统就此认为,正是对日进口总额的飙升才让无数美国人失去工作,拔高了失业率和企业破产率,进而导致美国国内的景气指数下滑。

所以,“都是日本不好,必须惩罚日本”——一旦发生问题,“甩锅”外国人从来不仅是一个经济选项,而且是一个政治选项。

特别是日本,更容易成为美国人泄愤与攻击的目标。

1971年,距太平洋战争结束只有二十六年,大多数美国人的脑海中那场战争依然记忆犹新。所以“日本人是邪恶的坏蛋”这一固有印象在美国仍旧大有市场,而这一点无疑为尼克松总统的新政策提供了强大的民意基础。

当然,每个人都知道贸易战不是好事,不会有真正的赢家。可即便如此,打着“美国优先”“保护美国的产业和就业”等响亮旗号的尼克松新政还是得到了大多数美国人义无反顾的支持。

受此影响,美股和日股在一段时间内背道而驰:前者上升,后者下跌。

不过,尼克松推出新政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美国经济自身出了严重问题。这一点不会因为任何针对外国人的“甩锅”行为而有所改变。

事实上,整个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都深受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之苦。这是一种典型的“滞涨状态”,是所有经济趋势中最糟糕的状态。

屋漏偏逢连夜雨。仿佛嫌经济遇到的麻烦不够多、不够大,1973年还爆发了一场震撼世界的“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来说,这是致命一击。从此,包括美国在内,世界各国的经济均经历了长期的景气低迷。

人生最险恶的危机不可避免

人生最险恶的危机不可避免

这次的危机,与过往的危机在本质上并无任何不同。历史的轮回而已。

雷曼危机之后的十二年间,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资本市场,均经历了股价长期大幅上涨的好景气。

从历史上看,连续十到十二年股价上涨,是极为罕见的现象。事出反常必有妖。股价已经上涨了这么长时间,是时候掉头向下了。这才是真正的“必然”。

也许是这次超长股市景气所带来的乐观情绪使然,在同一段时期内,世界各国的债务水平也大幅飙升。

还是那句话,事出反常必有妖。当一个社会拼命借钱的时候,意味着这个社会存在着极为深刻(且不易解决)的(结构性)问题。

正因如此,心虚的市场在危机爆发时往往会显得底气不足,极为脆弱。这是一种正常的表现。这一回也不例外。

放眼当今世界,因为沉重的债务压力而面临深刻财政危机的国家格外地引人注目。

那么,这样的国家都有哪些呢?

黎巴嫩已经发生了史上首例债务违约事件;其他许多国家也自顾不暇:巴西、土耳其和南非的经济也同样濒临崩溃的边缘。

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这次的危机是要“动真格”了。尽管无法准确预知下一个是谁,但如果事态发展的趋势不变,债务违约现象会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这就是所谓“因果报应”——全世界有太多的企业、太多的国家、太多的自治体,在太长的时间里积累了太多的债务。所有这一切都不可能是毫无代价的。而现在,正是付出代价的时候。

迄今为止,每一次危机的发生都会有同样的剧本,从无例外。所以,如果有人心存侥幸,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次恐怕有所不同”,那只能证明这个人完全搞不清状况。

常言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当回望历史的时候,我们会赫然发现,经济景气的恶化经常会引发战争。不只是贸易战、冷战,甚至是军事战、热战。

作为职业投资家,每一天,我都在密切关注着世界局势的发展。

尽管令人遗憾,可我还是要说:战争乃至热战,对我们这个世界而言,既不是过去时,也不是未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特别是美国,除了长年深陷阿富汗战争的泥淖之外,与伊朗事实上也进入了战时状态。

有些人指出,现在的世界局势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情况有几分类似。我本人也颇有同感。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那个“大萧条”的年代,世界各国拼命借钱,贸易战频繁发生,可经济却一路恶化,没有丝毫改善的迹象。各种因素盘根错节,相互影响,终于引发了不可调和的军事冲突。

这次的危机,到底会把世界引向哪里,我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却可以明言,那就是不能心存侥幸,完全否认发生战争的可能。正因为我们热爱和平,所以才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毕竟,现在的世界与20世纪30年代末的世界,在经济环境方面有不少类似点,不容我们对其视而不见。

当然,无论这场危机最终走向何处,我们都没有必要悲观绝望。在中文里,“危机”这个词单从字面上看有“危险”与“机会”两方面的意思。这就意味着,任何危险的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机会。这一次也不会例外。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睁大眼睛好好看一看那个(些)抓住机会的幸运儿到底会是谁。

就拿这次的新冠病毒疫情来说,已经有不少行业成为“胜组”的成员。显然,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医疗、计算机和健康护理等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正在发生快速而深刻的整合,且已经在疫情中初显身手,在“后疫情时代”也必然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竞争力。比如说,越来越多的患者,将会足不出户地利用自家电脑与远方的医生取得联系,享受高水平的远程医疗在线服务。这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宅在家里不断地敲击手机屏幕,通过无所不能的外卖应用软件来满足口腹之欲。这也是时代潮流,是历史的必然。

总之,在经济领域里迄今为止已经发生的一些变化,将以本次疫情为契机一举加速,势不可当。除了前面提到的部分行业之外,在线教育、远程居家办公等行业也会愈发普及,快速发展,迅猛成长。这些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万万不可错失。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疫情既然会造就胜者,也必然会量产败者。

没错,严峻的疫情必然会令大量企业破产。只不过,对它们的竞争对手来说,这未尝不是好事一桩。换言之,优胜劣汰乃人间常态,本无可厚非。而在这一点上,疫情不是肇事者,只是加速器。对投资者来说,关键在于好好想一想在这样的局面下到底谁会胜出,谁又会被淘汰。然后你需要做的事,就是在“胜组”当中,选一个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投资对象。

至于我自己,危机时最青睐的投资对象是金、银和美金。另外,与农业有关的投资标的领域我也颇有兴趣。然后,视情况而定,我还会把资金投向中国和俄罗斯的股票。当然,说不定也会买一点日本的股票。

毋庸讳言,在世界经济极其混乱的危机时刻,到底应该何时出手,这一点需要慎之又慎,万万不可轻举妄动。可即便如此,只要看准了一个机会,我绝对不会踌躇,更不会手软。必然会出手。

总而言之,应该如何看待本次危机以及危机发生前的种种预兆;回望历史,在历次经济危机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人们的生活遭受了什么样的影响;在危机发生后,个人和企业应该如何行动,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将把世界带向何处……

在运气和技巧之间寻找平衡

《人生赛局》读书笔记,《人生赛局》书摘,《人生赛局》读后感

在生活中,在所做的决定中,我们一直都在运气和技巧之间努力寻找平衡,而这种平衡也是我多年以来一直尝试达到的。

在五年的时间里,作为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研究的一部分,我曾邀请成千上万的人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参与虚拟股市游戏。他们需要“投入”一定数额的、货真价实的钱,用来购买两只股票中的一只,或者用来购买债券,并且在尝试百余次之后再进行投资。他们的表现会直接转化为回报,回报金额的变动幅度很大,从1美元到75美元不等。虽然债券总有稳定的回报,但是回报较少,准确地说,只有1美元。

不过,虚拟股市游戏展现的是真实股市中股票的动态,并且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的回报,一次可达10美元;然而也会让你遭受损失,轻点鼠标的一瞬间你的收益就有可能减少10美元。在每一轮的游戏中,这两只(分别名为“A”和“B”的)股票会作为“优质股”或“劣质股”被随机选中。

如果选中那只优质股,你就有50%的概率赢得10美元收益,25%的概率没有任何收益,25%的概率损失10美元。如果选中那只劣质股,你赢得收益的概率会降为25%,而损失的概率则上升到50%。我感兴趣的是:人们在选择投资的时候会采用什么样的策略?他们能在多短的时间内获悉哪只股票是可以赢得收益的?(最优投资策略会让人迅速被优质股吸引,尽管会有间歇性的损失,但是整体的收益最高。)

研究结果完全出人意料,人们一次又一次地高估自己对世事的掌控度。他们都是聪明人,在很多事情上都出类拔萃,并且早就知道不应该高估自己的技能。他们不仅提前决定好了该如何配置自己的投资,而且还基于十分有限的信息,确定了哪只股票是优质股并且坚持自己的投资——即便在已经开始蒙受损失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他们越高估自己的技能,越低估运气的作用,就越难以捕捉周围环境传达的信息,其决定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糟糕:他们越发不可能换到那只能为其带来收益的优质股,反而会更加坚定地选择那只劣质股或者完全被债券吸引。

他们自认为知道很多,于是忽略了其他有别于其认知的信息——尤其是当优质股变成了劣质股或者劣质股变成了优质股的时候,而这正是真实的股票市场中必然会发生的情况。换句话说,掌握控制权的错觉会阻碍人们真正地掌握游戏控制权,因此他们决策的质量很快就会下降。他们只是基于过去成功的经验或者对未来的判断而采取行动,却没有意识到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成功的策略已经不再奏效了。当环境所传达的不是人们想听的信息时,他们就无法捕捉这个信息,因为他们喜欢做周边环境的掌控者。当环境传达的信息多于他们的认知时,就糟了。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人们常常以为自己牢牢掌握着控制权,而实际上我们不过是在按照概率的规则行事。

那个问题依旧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究竟该如何解决它呢?务实点儿说就是,该如何利用理论性的知识做出更好的决策呢?

这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从根本上讲,运气和技巧的平衡是概率性的。我们的神经网络存在一个基础性的缺陷,那就是无法完全理解概率。而数据统计与直觉是完全相悖的:从进化的角度看,人们的大脑天生就无法理解那种固有的不确定性。早期人类的生活环境中并没有数字或计算,只有个人经验和趣闻逸事。人们没有学习过该如何处理以抽象形式呈现的信息,比如以下这条信息:在某个地区,老虎实属罕见的动物,你遇到一只老虎的概率只有2%,被老虎攻击的概率更小;我们学习的是如何处理令人不快的情绪,比如以下这条信息所传递的情绪:昨天这里来了一只老虎,它看起来很吓人。

几千年以后,这种缺陷依然存在。它被称为“描述—经验差距”(description-experience gap)。在一次又一次的研究中,人们都没能将概率规则变成自己思想行为的一部分,不会基于呈现到自己眼前的数据做决定,反而基于诸如“预感”、“直觉”和“对的感觉”等做决定。人们需要训练自己从概率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即便这样,人们往往还是会忽略与自己的经验相悖的数据。人们相信自己希望看到的,而不相信研究所呈现的数据

论贪婪

《苏黎世投机定律》读书笔记

1.尽早获利了结。

华尔街的业余人士如此,业余纸牌游戏者如此,所有业余人士都如此,他们留得太久了,而且都输了。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答案就是贪婪,而这就是定律二所要陈述的。假如你能战胜贪婪,这种自制的行为将使你比其他99%的追逐财富的人更能成为优秀的投机者。

2.“如果他们想要得到少一些,他们就会带回家多一些。”这就是他的贪婪定律。

他对贪婪了解得很透彻,因为他是一个职业赌徒。在他青年时期,曾几次获得却又失去了几笔小财产,但是最后他学会了自我控制,并在去世的时候相当富有。讲到他在邓斯的客户时,他总是说:“他们在这儿做的事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没有什么,他们只是玩玩罢了,他们输了几百美元,谁会介意呢?但是假如在这里下的赌注攸关他们生命的话,那么他们就肯定会介意了。在这里,你能看到很多人不是很富有,只要认真地注意他们,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他们永远不会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

3.费尔德曼说:“我记得有这样一位女士,她带了一小包钞票准备去输,她开始玩轮盘赌,在一个数字上押了10美元,我忘记号码是什么了,好像是她的吉利数字、生日或是别的。你知道怎么样啦?数字出来后,她赢了350美元,因此她拿了100美元放在其他数字上,这次她又赢了,她得到3500美元,这天是她的吉祥夜。她的所有朋友都围着她,叫她多赌些,她看了看他们,我看出她开始变得贪婪了。”

费尔德曼在讲这故事时,中途停了一下,用手帕擦了擦前额说:“她继续往下赌,她有足够的筹码,因此她在开始在其他颜色上下注,每次下几百元,而她一直赢,连着赢了六七次,她真的连着赢,最后她大约赢了9800美元。你想想,这该足够了,对吧?假如是我的话,早就停止了,有了一两千元已经使我很高兴了,但是这个女人有了9800美元还嫌不够,她不停地说,她只要再赢200美元,就可以凑到一万元。

为了凑到这笔可观的数目,她开始输了。她的筹码开始减少了,但她又下更多的赌注希望扳回来,最后她失去了一切,其中包括她原来的10美元。”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件事:不要过度依靠运气。或是像瑞士人经常说的:“不要过度压榨你的运气。”很多人在平时也会这么说,但却不明白它具有一种严肃的意义,它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定要及早获利了结,这是定律二的精髓,为什么要快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它要你在运气走到顶峰之前就获利了结。永远不要试图榨取最后的一分钱,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必为了运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而感到烦恼或懊悔。因为在事前你不可能看到顶点,你得假定它接近了,获利就脱身。

《苏黎世投机定律》读书笔记

1.“要关注整个投资业界”,他们将之称为分散风险,或投资多样化。

这种说法现在已经被过分地渲染了。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沉闷而不雅的名词,并探讨它如何在你努力致富的尝试中影响着你。

2.分散风险的意义就是分散你的钱财,要分得细,把资金投入许多小的投机活动中,而不是集中在几个大的投机活动上面。

这是一个很安全的主意。如果你有6个投资都失败,你还有可能在另外6个投资中有所进展。如果每一个投资活动都失败,你至少还有公债可能增值,而这足以使你立于不败之地。

这看上去是合理的。在传统的投资建议中,一个分散风险的投资组合是所有财务目标中最受尊敬的。但是,如果你照此做的话,那么你永远也不会致富。

或许他们可能告诉你,分散风险会降低你的风险,但这也同时减少了你可能致富的希望。

3.我们这些中产阶级人士在开始投机时,只有有限的资本可以押注。如果说你有5000美元,你想要投机使它增长,你会用它做什么事呢?传统上,有知识的人会说,把资金用来买证券,分成10份,以每份500美元下注。买500美元通用汽车股,因为看起来汽车业有生气,拿500美元开一个储蓄账户,可能利率会上涨,500美元投入黄金,以防止各种投资机会的价值会下跌等。瞧!你为一切可能发生的事保了险,它使你感到安全,对不对?好像整件事不会产生什么风险,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你致富的风险。

4.分散风险有三个大的缺点:

一是,它使你违反次要定律一的指导:永远要下有意义的赌注。

假如你开始投资的资金不大,把资金分散将会使事情变得更糟,你的资金越分散,你得到的收益就越少,到头来你会把事情引向极端,你的投资会变得微不足道。

我们从次要定律一中看到,在小金额上得到一笔异常大的收获,不可能带给你什么。你仍然贫困。让我们举个例子,如果胡博伊电脑公司的500美元股票价格倍增,你获得了什么?500美元罢了。

二是, 由于资金分散,可能使你的收益和损失相互抵销。最后你又站在了原点,一步也没前进。

你买了两种非投资级的股票:胡博伊电脑和海澳电子。如果两家公司可能兴旺起来,你估计它们的股票价格会上涨。好,如果说你的预感是正确的,两家公司繁荣起来了,而你在每个500美元上获得200美元的报酬。

但是在买胡博伊和海澳时,投资顾问曾严正地警告你,你要分散风险,两面下注。为避免不利的情况发生,他说,你应该再买些有固定利息的债券和黄金。

为此你又买了500美元黄金和500美元的固定利息债券。但是利率在上涨,因为商业和消费者贷款的需求强劲,因此固定利息债券的价值下挫了,下跌到100美元。至于黄金,每个拥有黄金的人发狂似地抛售以求现。大家都想进入异乎寻常的华尔街多头股市或者要把他们的钱放进那些高利率的新银行账户中。黄金价格像水从生锈的破水桶中漏出去,它跌到了300美元。

不错,你从胡博伊和海澳方面赚得了400美元,但是你在固定利息债券和黄金上损失了400美元,整个投资努力等于是白费时间和精力,有什么用呢?

三是,由于资金分散,你等于是一个玩杂耍的艺人,在空中同时抛出太多的球。

如果你仅有少数的几个投机机会,其中一个或两个情况出问题了,你可以采取防御行动。定律三和其他方法可以用来避免事态恶化。但是如果你在空中有一打球,而且有一半开始反向运转时,想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很不容易了。

5.你所投入的机会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研究,这可能会把你弄得焦头烂额。当出问题时——这是无法避免的,当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你可能被逼得惊慌失措。一个人,尤其是投机新手,面临这种情况时,经常会对所发生的事毫无应对之策,这时,你已经失去了采取任何行动的能力,因为此时,你要被迫做出太多太快且太棘手的痛苦决定。当财富在减少的时候,你只会目瞪口呆地站着,不知所措。

在你认识到这三个分散风险的主要缺点,并和它唯一的优点——安全相权衡时,它似乎看起来就不像想象的那么好了。

少量的分散风险可能不会产生太大的伤害,3个好的投机,或许4个,甚至或许6个。假如你同时被几个这样的机会所吸引,依我个人的经验则是:一次不要多于4个,经常保有3个或者更少的机会,有时候甚至只要1个。多了就会使我不安心,这主要是个人偏爱和习惯的问题。如果你有能力有效地处理更多的机会,那么可以去做。

但是千万不要为了多样化而分散资金,这样,你会变得像参加在超级市场参加购物比赛的人一样,竞赛的目的只是快速地装满篮子。回到家时却带了一大堆昂贵但又不真正需要的货品。在投机中,你应该把钱放在值得冒险的事业里,永远不要为了分散风险的投资组合而从事太多项目的投机。

正像华尔街有些人所说的,“把所有的蛋放在一只篮子内,然后守护这只篮子”,这是一句老话,却经受过严格的考验。第一个说这话的人,显然不是一个分散风险迷。守护一只或几只篮子要比守护一打篮子容易得多。当狐狸走来偷你篮子里的蛋时,你不用急得团团转来对付它。

始终要下有意义的赌注

“只下你负担得起损失的赌注”,这是一句老话。在拉斯维加斯、华尔街,甚至只要有人希望从冒险中获得更多钱的地方,你随处都能听到,在投资的书籍中和由普通人的口中你都能读到或听到,它经常在许多地方被重复使用。

不过在把它视为投机定律之前,你应该搞清楚一点:什么是你能负担得起的损失呢?

大多数人将它定义为,其损失不会使自己受到伤害,或者其损失对我的财务状况不会发生重大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1元、2元、20元或几百元,这些是大多数中产阶级认为可以承受的损失金额。

不过,你要思考一下,假如你下注100美元,结果即使是赢两倍,你仍然是贫困的。

只有一种方法可以战胜这种说法,那就是下有意义的赌注。

但这并不是说,你下注的金额会大到使你破产。你毕竟要付房租和抚养孩子。总之,它的意思是你必须克服对损失的恐惧心理。

如果投资金额小,损失当然不会成为你的问题,那么自然也不会带给你任何重大的收获。要想从小赌注赢得大报酬,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碰运气。例如,你可以用一美元买一张彩票而赢得100万美元。这个梦是令人兴奋的,但是这样难得的机会你可能一生也碰不到。

在投机的过程中,一开始你就要有甘心承受损失的心理准备。赌注下大一点一定会使你忧虑。

你可以从小金额开始,在你获得了经验和信心后,再增加忧虑的程度。每一个投机者都能找到他可以忍受的风险程度。有些人像利弗莫尔,赌得很大胆,并以惊人的速度沦落至破产。利弗莫尔的风险标准高得甚至吓呆了多年的投机老手。亨利常常研究利弗莫尔的投机,回到家里他也经常愕然地说:“这个人疯了。”亨利的风险标准较低,有一次他估计,如果他的投机完全失败,他只有以前一半的财产。

损失50%,保留另外50%,这就是他所选择的忧虑程度。

冒险是很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1.每种职业都有它的渴望和痛苦。如果你饲养蜜蜂,你得防止被叮咬,我从来就和忧虑为伍,要不然就得贫困,如果我得在忧虑和贫困中选择,我将永远选择忧虑。

除非你生在富裕的家庭,否则唯一能使你脱离贫困的方法——绝对是你唯一的希望——就是去冒险。

2.当然这是双向的。冒险也包含着可能产生损失的意思,而不一定只是收获。假如你把钱财用于投机,你一定要准备承担损失,最后的结果也可能仍是贫困。但是你也要考虑一下,作为被税赋和通货膨胀追逼的人,身上又承担着沉重的生活费用,你已经注定要处于一个相当可悲的财务状况下。因此,你不妨设想一下,要想致富便要以变得更穷做为代价,这就是你要承担的?

3.你不可能会变得更贫穷,只要有苏黎世投机定律的指导,但你有可能更富裕。不管怎样,你必须要冒风险,决定性的胜利才会与你同在。

事实上,一切的财务操作都含有风险,不管你是否是一位投机者。为你的钱选择唯一无风险的出路就是放进支付利息的银行账户、政府公债或是某些储蓄型的存款。即使这样做仍具有风险,因为银行也可能会倒闭。如果银行倒闭,而你有钱存在里面,那么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也许会赔偿你,不过可能耽搁很久且收不到利息。假如在一次全国性经济大衰退中,几十家银行同时倒闭,那么即使保险公司也不可能负起赔偿之责,它也会倒闭。没有人知道在这种情形下储户的钱会如何。还算幸运,这种事极少会发生。银行账户是你处在这个危险的世界上最接近于无风险的投资了。

4.正因为风险低,报酬也低。为了找寻较高的报酬,希望发财致富的人就把他们的钱投入其他较具有风险性的项目中。然而奇怪的是,大多数进行赌博式投机的人一般都不承认自己在做这件事,他们自以为很慎重且明事理,他们没有赌博。

投资和投机的差异值得研究一下,尤其是当你开始思考苏黎世投机定律的第一条定律时。苏黎世投机定律的学习者通常会坦率地自称为投机者。这听起来似乎是要你进行疯狂而轻率的投机活动。或者你也自称为投资者,这样听起来要安全些。

5.然而,事实上,投资和投机并没有什么差别,正如直言不讳的洛布所说的:“一切投资都是投机,唯一的差异是有人承认,有人不承认。”

所有投资都是投机,就像洛布所说的。你拿钱去寻找机会就是个投机者,不管你是赌GM或其他股票。你得承认它,蒙骗自己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当你睁大眼睛了解世界时才能明白得多一些。

6.苏黎世投机定律是讨论投机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它们绝不是要你疯狂地去冒险,只不过话说得比较直率而已。

股市探讨请加小编微信:ugouku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闽发论坛立场,请勿相信本站任何电子书、视频中的联系方式。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rj.com/24178.html

作者: 闽发论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