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机构公募私募 > 原天弘基金投资总监肖志刚揭露行业内幕

原天弘基金投资总监肖志刚揭露行业内幕

肖志刚以性情直率、敢说敢言而闻名。本篇精选2个有趣的问题,供大家更深入的了解公募基金。 关于高点卖基金? 问:请教肖总,在2015年5月,大盘已经处于明显的高位。估计基金经理这时候…

肖志刚以性情直率、敢说敢言而闻名。本篇精选2个有趣的问题,供大家更深入的了解公募基金。

关于高点卖基金?

问:请教肖总,在2015年5月,大盘已经处于明显的高位。估计基金经理这时候很清楚卖出去的基金后面大概率会亏钱,但看到基金依旧大卖,基金经理此时的内心是种怎样的心情?

答:首先,肯定超过一半的经理认为这次不一样,6000点只是时间问题,我印象很深。他们的心态是,立功的机会到了,6月3日有一只新基金建仓,东财乐视涨停。

其次,另外一小半谨慎或踏空的人,自然觉得发基金对自己不是好事。因为亏钱责任早晚自己担,吃肉没赶上也就认了,至少别再挨打吧。

所以这个时候一个办法是少揽活,新的基金能不管就不管,挂名了那是没办法,但内部分得清责任就行,最好能多挂几个人名字,外面也能少挨骂。

对基民的赚亏,倒没想那么多,不会特别对待,总觉得吧,不买这家也会买那家,无非在哪亏的问题。

股市赚钱亏钱吧,不能深究,戴志康当年坐庄的时候,某天高位出货了一只股票,高兴啊,下楼路过散户大厅,听见一个老太太更高兴,说那个牛股今天终于给了上车的机会,满仓踏实了。老戴心善,从此信佛,不再坐庄了。

关于基金经理内心想法

问:请教肖总,公募基金经理如何看待基金“好卖不好做,好做不好卖”的问题?

 

答:之前写了一篇“基金经理为什么越来越难”,讲的是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的博弈关系。这里其实有好几重的博弈,包括高管与股东的博弈,基金经理与高管的博弈,销售与高管的博弈。

这里有一个关键背景情况,就是公募员工的年收入构成中,年终奖占比较高,一半是普遍情况。

很多基金经理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会考虑到资金的期限问题,比较青睐那些外资属性的资金来源。对基金经理来说,稳定的资金来源更有利于长期的思考与布局。

也就是说普遍认为公募的资金来源是国内的个人投资者,太短线投机了,在这种压力下做投资很难。

但这种想法我一直不太认可,因为我认为公募基金的钱是永续的,只要不清盘,业绩就一直是连续的。

规模大一点小一点倒是其次,反正大多数基金经理的考核跟规模不直接挂钩,就算挂钩也不影响长期理念的践行啊。

直到有一个基金经理跟我说,别看公司老吹有多少多少客户,其实啊,就一个客户。

我才恍然大悟,这话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基金经理,因为他们唯一的客户,就是自己公司的老板,有可能是投资总监,有可能是总经理,总之是那个决定他下岗与否,决定给他多少奖金的人。

因为老板的存在,会每年来算一下账,基金经理于是只好按照一年为维度来安排自己的工作。

那老板为什么一定要每年算一次账呢?因为国内几乎所有基金公司的高管,都是职业经理人,也都是靠工资奖金过日子。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公募牌照只发给持牌金融机构,不发给个人。

同时,总收入里奖金比例又很高,那当然应该向股东争取啊。这个时候,基金经理的业绩,基金管理规模就成了向股东、董事会谈奖金包的最重要筹码。

这样就解释通了为什么基金公司除了争业绩排名之外,更热衷于规模排名,甚至用货币基金冲年底规模。

银行在以前有存贷比约束的年代,冲一冲分母即存款,满足监管,这我还能理解。但基金公司干嘛冲呢?直到把这个事跟奖金挂钩我才理解了。

到这里就可以简单总结一下,正是因为基金行业的奖金制度,导致了基金经理的短期行为。

这个观点的另一个印证是,全国社保、外管局储备司这样的体制内机构,年终奖占全年收入的比重极低或者可忽略,领导员工都是如此,他们当然也就不会有短线投机的动力与压力。

国外的机构,其实很少国有企业,很多时候基金经理自己就是老板,所以大概率也不存在委托代理困境。

目前多数基金经理的收入跟规模是不直接挂钩的,有时多管一只基金不加一点工资的,这一点其实就决定了基金经理没有兴趣多管基金,更没动力在高位卖基金。 

那么,基金行业的奖金制度为什么是这样?

一个原因是收费模式有关,另一个原因是外在大小年太明显,得激励大家抓住大年。

收费方面,努力卖一次基金,以后年年收管理费,那就要重奖当年卖基金的啊,所以还不能实行那种把奖金都摊到平时工资的制度,否则没激励作用了,要想激励,那就得工资低奖金高才行。 

类似收费模式的是卖寿险的,那些保险经纪人卖趸交保险的提成,好像能占到首期保费的一多半了吧。

像广联达这种转云的公司,对销售的激励制度应该也要变的,值得研究一下。但广联达面临的外部客户还是相对稳定,可以给销售人员定今年卖100个帐号,明年卖120个,在这个基础上算奖金。

但基金行业的外部环境变化太快,属于看天吃饭。

定少了吧,万一碰上行情好,奖金相对于白给,老板后悔,于是年中追加任务。

定多了吧,碰上股灾没完成,老板还得给奖金。

只有碰上行情差任务少,或者行情好任务多,老板还能守信用,也就是说有一半的概率老板会违约的。

老板跟基金经理的博弈尚且可以用排名来解决,而老板跟销售的博弈更难。

这阵子发了那么多爆款,你们都不知道那些踏空的老板有多丧心病狂。

销售的最优策略就是在高点多圈规模,多储点过冬,努力做到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高管们跟股东博弈的时候,要么靠业绩,要么靠规模,所以高管与股东的一个博弈,衍生为高管与基金经理,高管与销售的两个博弈。

现在指数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算是高管与基金经理这个博弈的妥协,不跟基金经理玩了。剩下高管与销售的博弈,依然在继续。

在基金公司其实性价比最高的,是不参与博弈的中后台员工,离职率最低,最难的是高管,也是离职率最高的,我甚至怀疑比基金经理离职率还高。 

有一次无意中混到一个基金公司高管论坛,一个个总经理轮流上台骂基金经理,从头到尾。

无论是高管还是销售,卖完基金就不负责了,典型的管生不管养。

这几方角色中,对投资者的负责任角度看,也就基金经理还算站在投资者这边,所以我前面文章写的结论是,公司收割基民的同时也坑了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离职基金持有者应该怎么办?

问:如果一支多年业绩很棒的主动基金,它的基金经理离职了,这时候基金持有者应该怎么办?

答:要看接任者的情况,一种是交给其他基金经理代管,这时就可以看看这个基金经理现成的业绩与思路,再来判断;不过这个情况下,新任基金经理一般不会把新接手的当亲儿子,所以,除非这个基金经理比离职的水平更高,不然的话没必要留着。

第二种情况是交给一个没当过基金经理的人,这种情况反倒会当作亲儿子来对待,还可以保留观察一下。

根据经验,新手一般手旺,替补好不容易有了上场机会,会比较卖力,因此值得观察一下。

一个基金多个经理会不会造成决策上的冲突呢?

问:我看到有很多基金是由两名基金经理同时管理,这是为啥啊?会不会造成决策上的冲突呢?

答:跟群租房差不多,还可以不止隔两间呢。实际上都是独立的,冲突倒是很少。

原因基本就是:(1)一个是挂名(2)一个负责股一个负责债(3)老带新(4)第一个在走离职程序,这几种情况。

其实我觉得应该公告一下,里面是怎么分割的,毕竟是契约型基金,受托管理。

基金经理可以管几个基金

问:权益类的主动公募基金,一个基金经理可以管多少个基金呢?(比较用心的那种)

答:客观上讲,账户数量多点少点区别不大,可以有助理有团队,那些私募和专户经理管几十个好像也能应付。

公募权益主要看规模,上百亿了都不好管,只能买大股票,也就这几年占到点便宜。 

主观上,看考核吧,多数公司对于基金经理多管一只基金并不会加工资的,有的加两千,有的加五千,这种情况下经理就很难用心吧。

也有中欧、广发这种根据规模提成管理费的,这样可能会公平对待一些,但缺点是规模优先于业绩。

一拖多基金经理的会有厚此薄彼吗?

问:请教肖总,很多基金经理名下都有多个基金在管理,基金经理对待自己管理的不同基金,会有厚此薄彼的情况吗?

答:会有的,现实点看,纳入考核的会重视一点,不纳入考核的自然就不重视,这个外人看不出来。比如有其他经理离职,找个经理临时代管一下。

另外,当年发的新基金当年经常是不会纳入考核的。然后看挂名时间,历史业绩记录越长的越重视,所以买新基金的逻辑不成立。

如果都考核,那就看历史业绩,业绩越好越重视。

如果前面的都一样,那规模小的更重视。

如果还一样,看持有人结构,持有人越强势的,经理越重视,比如在招行发的。 

散户能问基金经理为啥最近跌这么多?

问:如果某一支主动基金,最近回撤很大,投资者想要和这个基金的基金经理沟通一下,问问为啥最近跌这么多,这种想法现实吗,有什么好渠道吗?

答:基金经理面对投资者的心态,名义上是服务广大持有人,实际上真正的客户就自己老板一个人。

如果有人找上门,普遍是觉得奇怪,没这个必要吧。大家的诉求其实永远没变,不就是赚钱嘛,这个不用说都知道,可现实是自己能做的也不多。

回到现实吧,保险等机构会有比较直接的办法找到。银行券商或者第三方渠道买的,这些渠道也能找得到,但个人找渠道却不好找。

现在大部分基金规模都不大,如果能带动规模,还是愿意出来交流的。

最近疫情也带来了新的变化,基金公司也开始各种直播,不少基金经理也在各大平台开了账号,我看有些是亲自管理的,可以找找看。

公募股票基金经理赚多少?

 

问:肖总,请教一个有些敏感的问题:一位在某一年排名第一的公募基金经理,年收入能达到什么量级?

答:我知道你想知道哪家,来找过我,按照净管理费的20%包干,规模你们自己算。

 

PS:辅助计算一下。

一支100亿规模的基金,管理费1.5%,是1.5亿。

净管理费,一般是管理费的五六折,另外的给了银行。(知道银行为啥会那么积极把新基金卖给你了吧?)

那净管理费就是1.5亿的5折等于7500万。

净管理费的20%等于:7500万*20%=1500万/年。

这只是1支100亿规模的基金哦,如果有在管理好几支百亿规模的基金,那就……

 

债券基金经理和指数基金经理赚多少?

 

问:请教肖总,指数基金经理和债券基金经理拿分成的比例与主动基金基金一样吗?

 

答:因为债券客户以银行保险等机构为主,债券经理本身承担销售职能,因此对他们计算分成更容易,也更顺理成章。

好的债券经理跳槽,就能带走几百亿规模,客户跟得更紧。所以他们的收入方差很大的,收入高的肯定比公募股票的多,我反正听过或认识的好几个。公开的你看看孙明霞案子就知道。 

指数的议价能力就差得多了,没听说过个案,如果量化算上就不知道了,估计也跟主动也差不多吧。 

 

明星基金经理为什么公转私?

 

问:请教肖总,既然明星基金经理的收入已经非常非常高了,为何还有大量基金经理公转私呢?

 

答:首先,非常非常高的还是少,而且有大小年,税还要交45%。

其次,总经理换得比基金经理还频繁,普遍不懂投资,但都以为懂,而且普遍敌视基金经理。基金经理一旦业绩差了,日子好过不了。

第三点,基金经理忙于投资,没有精力,不擅长也不屑于处理内部博弈。

总之,大家看到的是嫁入豪门的风光,看不到的是家家都有的婆媳关系。之所以有王亚伟,是因为先有范勇宏。

 

每一个公募基金经理都有一颗奔私的心?

 

问:请教肖总,有位名人说过:每一个公募基金经理都有一颗奔私的心,每一个指数基金经理都有一颗smart beta的心,真的是这样吗?

 

答:投资的成绩好与坏,都得基金经理一个人承担,其他人只是围观而已。

你们以为能指挥研究员分担,其实研究员早就看不顺眼了,巴不得取而代之。

更别说其他角色了,基本上就是等着消费你,养猪卖肉的思路,连消费你的机会都等不到,那就换人。

奔私啊,为什么不叫转私呢,因为跟私奔有点像。

一方面是私募的诱惑,看起来各种美好。

另一方面是现实中的煎熬,得不到理解的孤独。

如果一个基金经理选择了奔私,小伙伴们的反应基本都是恭喜,但老板的反应就是拉黑这个叛徒。

至于smart beta,这算是一种主人公意识吧,都有做决策的欲望,不满足于做执行。

看历史的时候,我们都很会自觉把自己代入为主角,站在皇太极、多尔衮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为只有这些角色才能改变方向,而不会假想自己是多铎。

看球时不也是吗,都把自己想象成主教练。 

基金经理圈里有鄙视链吗?

 

问:请教肖总,基金经理圈里有鄙视链吗?比如,股票基金经理与债券基金基金经理之间,海龟基金经理与土著基金经理之间,男基金经理与女基金经理之间等等

 

答:大家都是混口饭吃,互相之间其实没啥竞争,鄙视没必要吧。说得好听是孔雀开屏,宫廷说法就是争一个被翻牌子的机会嘛。

如果有鄙视链,那基金经理也是共同垫底的,被研究员鄙视,被散户鄙视,被监管鄙视,被上市公司鄙视。

真的,一个能代表监管看法的人吧,跟我说好几次了,说基金经理跟猴子扔飞镖没区别嘛。

监管会召集各种人士座谈,老总不说了,什么首席经济学家、策略、投行都叫过,但应该从来没有召集过基金经理。

因为业绩公开,差的时候不用说了,好点的时候,不能作,否则等差的时候,就没有翻身机会了。

所以不管业绩好不好,都还谦虚,本身就被市场折磨得没脾气了,哪有功夫鄙视别人啊,同病相怜多一些吧。

无非是今天你踩这个坑,明天我踩那个坑,然后互相打气一番。

大家都是战友,还有着共同难伺候的客户,那内部应该是同仇敌忾才对。偶尔也有喜欢鄙视人的,我倒觉得那不正常的。

追问:总结一下:基金经理之间仇再大是人民内部矛盾,和基民之间才是赤裸裸的阶级仇恨啊

补答:不是跟基民的,我说过经理很基民不打交道,平时其实很少能想起基民。

股市探讨请加小编微信:ugouku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闽发论坛立场,请勿相信本站任何电子书、视频中的联系方式。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rj.com/26590.html

作者: 闽发论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