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金庸武侠世界里,有两个门派被公认过天下第一:一个是嵩山少林寺、另一个是终南山全真教。
少林寺:相传南北朝时期北魏年间,一人从天竺归来,此人身怀绝技在嵩山建立一个组织叫少林寺。广纳人才,宣传武学佛法,并且对加入者倾囊相授(但有一个前提必须剃光头,)而且立下一条门规一百年不动摇:无论身前是大贤大善之人还是大奸大恶之辈;无论是出生是王侯将相还是农夫布衣;无论年龄是三岁孩童还是古稀老人。只要一心皈依我佛我佛门便敞开大门来者不拒武学佛法照样倾囊相授绝不保留(不要小瞧这条门规,这条门规在我看来是保证少林寺经久不衰的基础理论,你想想看萧远山和慕容博加入少林变成佛家弟子后,少林的绝顶高手是不是又多了)并且创办:藏经阁、戒律堂、达摩院等等机构。至此一个以佛学为代表的门派诞生了——嵩山少林寺。
全真教:这个大家比较熟悉了,有一个人叫王喆,陕西咸阳人。靖康之变后,王喆在敌后组建了地下游击队对女真人的统治进行着武装斗争,但个人的力量对于时代来说太渺小了。在抗金大业失败之后,王喆在终南山下建立了一座坟墓似的别墅,称之为“活死人墓”,表示自己虽然肉体还活着,但灵魂已经死了。
王喆有个女朋友,叫林朝英,本想用计谋把王喆从活死人墓骗出来以后和自己长相厮守,却不料王喆打赌败给林朝英之后不仅没有与其双宿双飞,反而上了终南山,出家作了道士,道号王重阳。他也开始广纳人才,对武学倾囊相授,也创办了藏经阁、戒律院等机构。至此一个以道家学说为代表的门派诞生了——终南山全真教。
这两个门派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创始人都是当时的绝顶天才,武学理论及武学创新能力在当时以及整个金庸武学的历史长河中都是前十的存在,并且创办门派后门派迅速崛起成为当时武林的第一大派。可是少林寺一直是武林的泰山北斗虽中间也出现过被其他人压过风头(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张三丰)但一直都保持竞争力,可全真教却在王重阳死后开始逐渐跌落神坛第二代勉强还过得去,第三第四代简直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中间究竟出现什么原因?
第一:藏经阁的使用。
我们先来看看少林寺对待藏经阁的态度:它有一条很好的管理办法——“向来不禁门人弟子翻阅”。
所有少林弟子,不论年龄、辈分、职务,只要获得了学武资格的,都可以到藏经阁看书。七十二绝技统统在这里摆着,你想练就练,练成多少门,是你的本事。
这就好比什么?和大学的图书馆一样,只要你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学院图书馆的书籍任你翻阅。
我们在看看全真教:书上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我还是找到了端倪:“一只只木箱……只见箱上有铜锁锁着。”——《神雕侠侣》第二十八回。这么锁着钥匙在哪呢?别说普通弟子了我看全真七子也不是想看就能看的吧。就算我很想看,但是想到要一套繁琐的程序想想就算了。
还有一点,藏经阁简直被全真教当成圣地神圣不可侵犯:叛徒杨过躲到里面去,几百人就只能在阁前“大声呼噪”,“无人敢上楼去”。
这就好比中学的管理办法,你能学到什么知识完全看老师的水平,老师一味教你背口诀校长还觉得很好(参考赵志敬教杨过)。你觉得学校会成什么样。
对比: 一边少林弟子沉寂在知识的海洋里无法自拔,另一边全真教徒还在教着ABCD。
第二:创新精神。
少林寺有一个机构叫:般若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武学研究中心。
《鹿鼎记》里说,每一个少林弟子行走江湖,回寺之后,第一去戒律院禀告有无过犯,第二就到般若堂禀告经历见闻。什么意思?金庸特意说明:就是去禀告自己一路上看到的别门别派的武功。
这些武功,只要有一招一式可取,般若堂的僧人就笔录下来,融汇创新,如此积累千年,怎能不牛。
在看看全真教:全真七子各自教学,最厉害的丘处机天天忙于应酬,动不动就与人打赌,也不管门下弟子学的怎么样。自己也不忙于创新,七个人一套北斗阵法完全没有加已改良,也没想去改良(郭靖都想到了一个人可以用)。怎么能不落了下分。
全真教倒是有一人创新精神仅次于王重阳,这人就是周伯通,但是全真七子个个怕他怕的要命,完全不去请教他武学问题,都在怕他回来作弄他们,这样的思维怎么欣欣向荣。
三:重不重视外来思维。
刚刚有说过,少林寺有一门规,广纳吸收各方面人才,不管你有没有前科,只要一心向佛我就收纳你。少林七十二绝技,并不全是正规少林弟子创的,好多都是外来的智慧。比如“摩诃指”,就是一位在寺中挂单的七指头陀所创。一个门派,人才再多也总是有局限的。要成大格局,必须海纳百川,任天下智力而用之。萧远山、慕容博、谢逊一身武艺都成少林绝学,少林怎能不强大。
再看看全真教:一直被古墓派压着打,有潜心研究古墓派武学吗?还是那句话一个北斗七星就觉得可以用一辈子,这阵法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太大,他们难道不知吗?只是大家都当做不知。可叹可叹。
终于一代道教圣地,最后被武当所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