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主要问题还是一个心理问题,分析其实没大家想的那么重要
保守,心理压力才能降到最低
我个人认为,投资主要的拼杀的是理念和心态,这两者如果搞错的话,
分析就是瞎扯蛋了,分析的越多赔的越多
我个人也是有个发展的过程,从技术分析到基本分析,现在主要遵从心理分析
和学术分析,在加上资金管理,前两者已经基本不用了
心理分析说白了就是抓对手的漏洞,其实大家一直在用。
转债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抓住了上市公司不想还钱这个漏洞
学术分析是指:投资人不可能长期超越市场的平均水平,最佳的策略是
分散买入后持有不动。又分两类 一是除非要用钱,否则永远不卖出
二是只有在达到事先设定的条件时才卖出
学术分析是一种令人比较难接受的观点
咱们国家的股市是社会主义的股市,和资本主义的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虽然目前是全流通了,但上市公司还是不会去追求股东价值或净资产收益率的最大化,
它追求的在不失去控制权的前提下的“可控制资产规模的最大化”。
因为资产规模越大,可捞的油水就越多。所以股权融资还是公司的最爱。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不入流的观点
我不判断大盘趋势,因为我认为不论采用何种办法,对与错的概率都是 50%。这是学术分析中的一个最主要的观点 对于无风险的东西,有就买,没有就算了,余钱就申购了。
对于有风险的东西,我采用下面的办法。
我把大盘化成若干区域,低风险区,中风险区,高风险区,但我并不预测指数在这个几个区域
之间如何运动。我只在某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才买,这样虽然肯定会丧失一些机会,但不会赔大钱
当然了,操作的时候还会碰上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如说每一只股票的仓位问题。就拿0061来说,你打算占总资金的多少呢?
全仓买入?是的,赶上0061就发了,但要是碰上018呢?没赚到钱,还失去了大把的机会
0061多少钱卖呢?5元?8元?12元?
当然了,这两个问题处理不好,到不至于赔。
其实学术分析可以处理上述问题,但关于学术问题的研究,我刚刚起步,大部分时候处理的并不好。
具体的操作流程可以这样
1.写出买入理由。别超过5句话,100个字,多了肯定不对头
2.确定好买入价或买入条件。一次买和分几次买都行
3.评估风险,确定每只股票的最大仓位
4.评估大概的持仓时间
5.确定卖出价或卖出条件。同一类的品种一定要采用统一的卖出条件。比如说对于0061这类,卖出条件可以设定为拿到最后一天,或者涨50%等。涨10%就卖肯定是不对的(这个问题比较深奥,可以以后谈)
6.数钱,享受生活
假设我们做了个投资组合,包括农产品、大冶特钢、上港、深能源等等,一种10只。
策略一:涨10%就卖。可能大部分都最高价都涨了10%,各别的没到。这样你的总收益率肯定不到10%
策略二:涨多少都不卖,直到最后的交割日。这10只股票的差别就大了,有象深能源这样的,先到了10%,后来有下去了,最后只挣了3%;还有象上港这样根本没涨,收益为0;但是也有象农产品这样的,涨了200%,它一个就导致总收益率提高20%。
策略二的投资方法并不是运气好,赶上了农产品,而是它是符合统计学 中的正态分布概率的(前提必须是组合投资)。你想想,如果你碰上的是一只涨5倍、10倍的呢?
策略一的方法貌似安全,但永远挣小钱。
策略二就是学术分析的主要操作方法,它是按统计学的规律来,根本不管什么基本面,技术面。说白了就是在我们的投资组合中,真正挣钱的就是涨的最多的 那一、两个,剩下的都是无用功。
心理分析解决了买什么,什么时候买的问题;学术分析解决了什么时候卖了问题 但学术分析其实是反人性的,很难做到。别听我吹的天花乱坠,我自己也做的不好,难啊
还是要把自己的位置摆对,从长期看,目标就是取得和指数相同的收益。如果有万无一失机会就狠狠的赚上一票
长期肯定是看多,所以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操作策略是买入后永远不卖,关键是这种方法的心理压力实在太大了
所以我们总想着搞什么波段操作,从结果上看,效果可能并不好,但自己会觉得舒服些吧